广告学子缺什么?
广告院系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业界的需求,是我国广告业恢复后一直存在的问。不可否认,中国广告教育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。从厦门大学首开广告学专业以来,各大高校纷纷开始了广告学科建设。到今天为止,基本上规模以上的综合性大学都设置了广告学专业。学者们对广告的研究不断深入,从最早关注创意,到现在紧跟新媒体发展步伐,广告学研究一直处在时代的前列。除了向广告公司、企业市场部门等用人单位输送专业人才之外,博士、硕士等广告学高学历人才也不断增加。
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,企业对广告人才的需求在质与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,不再是解决人才有无的问题,而是要求广告人才在短期内迅速发挥作用,实现营销目标。因此,广告人才,尤其是刚出高校校门的毕业生们受到质疑。对此,广告教育界大多是从专业对接的角度进行回应,进而反思人才培养问题。其实,还有一个经常被忽略的重要因素,那就是专业理想。
“不做总统,就做广告人!”多少年来,这句名言激励着无数的有志青年投身于广告业。短短10个字,凝聚着一种对专业的热爱和执著追求。李奥贝纳也曾说过,“我一直觉得广告是可能让人兴奋的,并且乐在其中,觉得深具价值、意义而可敬。同时广告也是必须深思熟虑,全力以赴的行业。”对于有专业理想的广告人来说,从事广告行业不只是谋生的手段,更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。
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中国广告业之所以取得今天的发展,早期广告人对广告业的热爱与追求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和今天的广告人相比,那时的创业者在技术、理念等方面都不能与今天相提并论。但是那时的广告业充满活力与激情,广告业也普遍得到社会的尊重,广告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非常明显。当然,这与当时中国经济环境密切相关,但作为广告业内人,我始终认为广告人精神非常重要。
2008年,我在美国西北大学访学期间,曾与时任宏盟集团亚太区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麦柏坚先生(Michal Birkin)就广告教育问题进行交流。他说,广告学专业的学生不愿去广告公司的情况,在美国也存在,因为广告业工作辛苦,收入也并不高。麦柏坚先生认为,之所以许多优秀的年轻人选择这个行业,是因为广告业充满挑战,能给年轻人提供一种展示才华、克服困难、创造价值的成就感。笔者深以为然。今天,中国广告业越来越接近西方发达国家的现状,对行业理想的追求开始超过对物质的追求,很多广告人以这种或那种原因离开广告业,但坚守下来的人一定是广告业的精华。
1994年,当我执教于北京广播学院广告学系的时候,面对的是一群朝气蓬勃、充满理想的学生。他们为派发三十万份诗芬洗发露而穿行于北京的大街小巷,拜访各个阶层的普通市民;他们也常常为了想出一个好创意而头脑激荡、彻夜不眠。
平心而论,当时的教学设备、资料乃至教师的专业水平整体来说与现在难以相比。可是,正是因为对理想的追求,使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学习,锻炼。现在,这批学生已成为中国广告业的中坚力量。
时光流逝。如今再提起“不做总统,就做广告人”,学生常常会不以为然的付之一笑。问及毕业去向,多数同学会首选广告主(甲方)其次是媒介,最后是广告公司。问及原因,多半会说广告公司工作太辛苦,赚钱也不多。即便去了广告公司,也希望以此作为跳板,找机会跳到甲方。四年过来,连大卫·奥格威的《一个广告人的自白》都没读过,并不少见。
不可否认,当前我国广告业的整体社会地位不高,广告人的薪水与付出的劳动常常不成比例。数字化媒体时代,广告业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。此外,整个社会价值取向的浮躁、功利对在校学生也有相当的影响。可是,这些都不是专业理想缺失的充分理由。试想,一个不热爱自己所学专业的人,怎么会有动力去钻研理论知识、提高专业技能?即便学了大量的专业理论和技能,又如何能在实践中充分施展出来?长此以往,广告专业教育的存在还有多大的必要?
作为从教17年的广告学教师,笔者认为,对这一问题,广告教育的有关各方都需要反思:
广告学专业的教师是否热爱这个行业,是否把专业理想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之中?广告人是否过多的抱怨“伤不起”,而不是展示这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行业魅力之所在?广告主是否对广告人给予应有的尊重,对他们的劳动成果给予应有的评价?广告专业的学生,既然选择了这一专业,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了吗?
我想以一个真实的故事作为本文的结尾。十七年前,一个来自西部的年青人报考广告双学位班,以一分之差落选。正在他为是否放弃而纠结的时候,在卫视上看到了一个手表的广告,深受打动。于是只身来到北京,一边打工,一边复习,终于如愿以偿的踏入广院大门。在这个年青人的床头上,曾挂着一个小黑板,上面写着他奉为座右铭的广告词:
“我始终不相信,只有平凡的路才是唯一的选择。没有理想,根本意识不到存在的价值。也许,人生最大的敌人真的是自己……勇敢活一次,谁说不可以?”(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 初广志)
- 上一篇:中国广告业:在“纠结”中前行
- 下一篇:广告主的真实需求与相对满足


